紅色濱海,烽火壽濰——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前身探源
發布時間:
2015-09-08 16:04
來源:
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大家洼、央子兩個街道,其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濰坊海化開發區。這是對濱海區簡介中一個大眾化的表述。然而,當我們沿著歷史長河溯源往事,卻發現今濰坊濱海更為合適的前身卻并非海化開發區,而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壽濰縣。
沿著歷史逆流而上,我們會發現,2010年4月,濱海正式獲批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此前,今濱海區境同時存在著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和濰坊濱海項目區。
2005年12月,濰坊海化開發區更名為“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2005年7月,濰坊市在央子境內成立濰坊濱海項目區。
2008年2月,濰坊市委政府做出重大戰略部署,將寒亭區央子鎮轄區劃歸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統一管理,從而形成了當前濱海區境。因此,說濰坊海化開發區是濱海的前身,并不確切。那么最確切的答案是什么呢?
讓我們繼續穿越歷史煙云,回望歲月滄桑。烽火硝煙中濰坊濱海區的前身有縹緲變得清晰起來
時光回到1942年,那個艱難的抗戰年代。這一年,經過日軍的連續“掃蕩”,東營、濰坊北部的清東根據地大大縮小,以壽光九區榆樹園子、十五閭屋子為中心的一小片根據地成為當時我抗日武裝的主要落腳之地。榆樹園子、十五閭屋子就是今大家洼街道榆園社區到雙河村一帶地域。10月份,日寇對壽北清水泊根據地實施大圍剿后,清東獨立團大部人馬轉移至榆樹園子、十五閭屋子根據地。今濱海區境成為當時的抗戰大后方。
1942年10月,為了進一步優化抗日軍地力量,整合壽北、濰北抗日資源,筑牢壽濰根據地的大后方地位。中共清河區黨委作出決定:將壽光九區、十區與濰縣的四區、五區合并為壽濰縣。縣委、縣政府主要活動在蔡家央子、西利漁、劉呈等村。
當時的大家洼街道地域屬于壽光九區,央子街道地域屬于濰縣五區。壽光十區、濰縣四區分別指壽光侯鎮、寒亭高里一帶。當時,壽光十區、濰縣四區分別被日寇和國民黨土頑占據。我抗日民主政權和武裝主要活動在央子走馬嶺和大家洼周疃村以北地區,也就是今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范圍。直到1944年5月,昌濰縣成立,壽濰縣合并于昌濰縣。1945年10月,昌濰縣撤銷后,第九區復屬壽光縣,五區復屬濰縣。
因此,在烽火硝煙中誕生的壽濰縣,才是今濰坊濱海區更為確切的前身。而在濱海的抗戰歷史上,壽濰縣時期無疑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
壽濰縣是滿載重任誕生的。一是日寇“九六大掃蕩”后清水泊地區被敵人破壞,大量機構和人員轉移到大家洼等地療傷,急需建立與之配套的紅色政權。二是“渤海走廊”任務艱巨,在壽光、濰縣兩線的交通員和地方武裝有待加強協作。三是昌濰獨立團在“九六大掃蕩”中未受損失,成為這時昌濰沿海最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立壽濰縣后,壽濰根據地形成了黨政軍民協調統一的暢通機制。